建筑理论教育新趋势??基于后现代教育观的探索
2009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建筑理论教育新趋势??基于后现代教育观的探索
王兆宗’宋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论文摘要: 超越知识件教学,教师放弃“教书”和“教学生”,促成“教学生学”,落实建筑理论教育 的真正功能??唤醒智慧,是建筑理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作能力与智慧和“交感”能力 相关,与知识的多寡无关。得法的教育,关注智慧,关注认识自我,关键是转变观念,并且教 师再教育尤为迫切。后现代教育的人性化,与智慧觉醒契合。“一师二之”法、“重走一遭”法 和“亲身感知”等法的开发是基于对“法无定法”之法的理解。
关键词:智慧,交感能力,创作能力,建筑教育,后现代
Abstract: The direction of arehitectural theory education iS to carry out itS funotion.Arousing wisdom。嬲 well嬲to surmount the epistemic teaching.Teachers abandoning Spoon-feed but favoring Teaching creating learning.Creative the talent correlates with wisdom and
simulation-response ability,but
of knowledge.The proper education concentrates on the wisdom.pays attention tO the selfhood,stresses on change conception,and accelerates the reeducation for the irrelevant to
quantity
teachers.The humanity
on
of post.modem educ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wisdom arousing.The method of
learn to the others while seek the difiere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no
point.recur
to history
and
personal apperception are baSed
fixed method theory.
Keywords s Wisdom,simulation-response abiIity,creative talent,architectural education.130st.modem
The
right kind of education means the awakening of
intelligence.1?一Jiddu Krishnamurti
建筑理论教育的新趋势,是把师生从理论具体知识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回归到它的本源功
能??本已具足的、真实的功能一“唤醒智慧”。“智慧是对于根本事物、现在存在的事物的
了解能力;而所谓教育,便是在自己以及别人身上唤醒这项能力。”2遗憾的是,建筑理论教育 的天生功能??唤醒建筑界的智慧??没有被关注和“实践”。
一、“嘎实活一??现状
目前,中国建筑教育正在十字路口3;近年来,中国建筑界出现了些怪现象4。现状怎样?看 看与建筑教育有关的几点5: l、搿重外轻内一的学生‘ 学习过程中,学生有这么一种倾向,即重视设计能力的提高,轻视建筑观的探索和培养: 重视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轻视建筑史论的学习和感悟;重视表现技法的掌握,轻视文化内涵 的熏陶;重视建筑自身形式的单一分析,轻视对生活实质内容的整体体验……统而言之:重形 式轻内容;重技术活轻智慧。这是目前学生专业学习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2、搿嘎实活一的建筑师
1[印度]Jiddu Krishnalurti(1895’1986年)著,张南星译,‘一生的学习'(英文版书名(Edueation andtheSignificanceofLife}), 群言出版社,2004年版本,2007年第3次印刷.引文译为“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
2同脚注I.
3近几年,建筑高校纷纷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请参阅‘在腺点上反躬自问??.5.12汶川大地震引发的建筑思考).‘新建筑'2008第4期所刊,仲德岜老师的文章. 6普遍现象,不包括个例.
62
2009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缺乏明确的建筑观,学生是技术型的人。他们步入社会,参与实践,毫不自知这种“先天 不足”的症状。建筑实践中重物质层面,轻文化层面,其程度相较学生期间更甚。举例为证, 某设计事务所主管带领旗下年轻设计师们住进某五星级宾馆,要求足不出馆一周,以“观察” “有钱人”的花钱。“有钱人”是该事务所客户对象的定位,为“有钱人”建筑是他们的责任。 这样的建筑师重视的是“有钱人”,重视的是“钱”,而并不是“人”。可是,富于人文关怀的观 察,有利于建筑发展的观察,不能如此局限。社会在建筑上表现出的主要矛盾才应是关注的重 点,人的全部生活应该是观察的对象。像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建筑师们关注的是战后恢复重建。 建筑教育和建筑实践的现状,是“实在”的东西更吸引人的眼球,即陕西话讲的“呸实活”; 建筑理论这样的“虚活”没有多少人想“嘎”。然而,没有那些“虚活”,“实活”能“实”吗?
又能“实”多久呢?
二、搿大荒年一??反思
长此以往,有何后果(或恶果)?那将会带来“大荒年”。哪里“荒”?建筑理论“荒”, 建筑理论教育“荒”。后者对前者负有责任。“荒”在哪儿?荒于智慧,荒于这些“虚活”。后面 这段话可借为概括这种情况:“人体的特异功能不是智慧。巫术与艺术正相反。怪癖并非天才的
表征。在怪癖巫术特异功能备受瞩目的时代,便知那是天才艺术智慧的大荒年。’’1
“喱实活”现状的养成,非一日之寒。究其建筑教育领域的原因,与个人“建筑观”的缺 失相关;与没有探明,或者没动力探明建筑本质问题相关:与缺乏智慧相关。根本上,其实都 是建筑理论教育的范畴,是建筑理论教育环节的薄弱所致。
三、搿吐故纳新一??新趋势
围绕新趋势,讨论五点:1、转变观念;2、“交感”能力;3、师生关系;4、教师;5、学
生。
l、转变观念
超越现代教育,树立后现代教育理念一转变观念之一
真确的教育是开放的。现代教育与后现代教育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封闭,后者开放。认 识世界的观念变了,受其影响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变化。这一点,《后现代课程观》一书论述比较 深刻。“始于开放与封闭系统的根本区别,多尔对正在形成的后现代框架予以勾勒。18和19世 纪关于物理世界的封闭系统观是一种原因和结果在宇宙机器之中运作交流的观点。那是一种确 定性的宇宙,其中对联系和关系定律的发现可用于预测和控制。它为19和20世纪发展起来的 新社会科学以及教育研究与学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类似的关于社会实在的观点。但是,生物学的 模式、有机体作为开放系统的模式越来越开始取代20世纪前封闭的物理学的系统模式,为我们 理解物理和社会领域的变化提供一种新的界定方式……不必是线性的、统一的……开放性是后
现代框架的根本特点。川
时代不同,教育观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建筑教育因之而变。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基础,是
1木心著, ‘素履之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本,第1次印刷。 2[美园]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本,2004年第4次印刷。 序言中的文字,由英文版原丛书主编索尔蒂斯(J.F.Soltis)所作)
(文中引文为该书
2009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其重视科学、理性、逻辑、技术的特点,以及它封闭、静态的特征,已 是制约今日中国建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呼唤一种人性化的、开放的建筑教育,它便是 后现代教育观念在建筑教育中的实践。关注人性、关注生命整体的后现代教育观念,如果被得 当地、创造性地应用在建筑教育中,也许可以迎来建筑界的希望! 超越知识,唤醒智慧??转变观念之二 后现代教育关心的是人全面、整体、个性化的教育,其特点是开放和动态的。这种观念在 建筑教育中的实践,要求建筑理论教育必须超越知识,起到唤醒智慧的作用。 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在((Education 一书中触及到教育本质??“The right
and the Significance ofLife》
kind ofeducation means the awakening of intelligence.”即
“正确的教育,意指唤醒智慧……智慧和通过考试是两回事。智慧是即兴自发的知觉
(Spontaneous
Perception)”1通过考试需要的是知识,但是,有知识不一定有智慧。智慧和创造
力几乎是同义词。创造力,不靠“现成货”,不靠记忆知识。具不具备创造力,与智慧的觉醒“直 截了当”地密切相关。创造力的大小,与专业具体知识掌握的多寡不存在必然的正比关系。“我 们可能获有学位……却没有智慧……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可能比一个博学的人更有智慧。"2中 国最具说服力的人物是禅宗六祖惠能3。 建筑理论教育是建筑教育的重中之重,它能否唤醒建筑界的智慧?关键在于教师应该超越 知识点的教学,唤醒学生们的智慧。这需要教师有所突破。陶行知先生对教师作用的探索,可 谓一针见血,非常深刻性。他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在这里,陶先生提到了教师的三种情况:第一种只教书,关注的是书本,教具体知识,是死知 识,是过去的知识;第二种教学生,关注的是人,比第一种好的多,但还是以教师教为主,教 学思路和方法都不够彻底,学生还是处在被动位置,其主动性缺乏被调动,故而学生勇于探索 的欲望不强,独立意识薄弱,对于创造新事物能力的培养,效果还是不甚理想;第三种教学生 学,最大的特点是学生的主动性被极大地调动了,接着将是“智慧的觉醒”。 “教学生学”的教育是彻底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必教育”,因为学生学会了学习这件事。 学生自己的智慧被唤醒的那一刻,也就是“不必教育”之教育的回归时刻,因为学生皆可“自 得”真理、“自动”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有真知灼见教师的归宿。关键在于教师不能舍本逐末, 智慧为本;知识为末。 传统的建筑理论教育,重点放在教师给学生讲授和阐明具体知识点,一般包括“是什么”、 “为什么”和“怎么样”等几个方面。教师基本上停留在“教书”或“教学生”的层面,导致 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不起来,对建筑理论缺乏学习动力,并且普遍认为学习理论没什么多 大“用处”。这种“建筑史论无用”之观点的产生,也不能完全怪罪学生,它是由目前建筑理论
1同脚注1.
2同脚注1.
3惠能(638‘713年),中国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史称禅宗六祖.俗姓卢,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卅I)。对于上座神秀作偈:“身 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惠能“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惠能闻已,即识人意”,当下便知该偈还“未见性”.